告别“塞上煤城”(二)

 

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石炭井大磴沟治理区的制高点,俯瞰四下,点点星绿在山野的缝隙中顽强迸发;耳畔,清脆的鸟啼声婉转不止,生机勃勃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紧贴着大蹬沟的一座黑乎乎的“煤山”。这正是贺兰山未经修复时的面貌。

贺兰山的症结在于人为过度开采,而整容的第一步,便是全面退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点。

文中图片

工作人员介绍,保护区内先后对169处人类活动点实施清理整治,依法关闭退出214家煤矿、非煤矿山和涉煤企业,拆除55万平方米建筑物,并平稳引导矿山企业关闭退出,还自然原有的宁静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渣台削坡降级、采坑回填等措施,重塑了贺兰山的地形地貌,并通过高陡边坡截排水、沟道疏浚等措施,消除地质灾害隐患。

文中图片

修整完地貌之后,便是给矿山“盖被”覆绿,这所需的苦功不亚于凿山开矿。由于山体地质坚硬,种树得靠人工挖。

回忆起那段历程,工作人员忍不住说道,用‘羊镐把’刨开砂石地,一耙子下去都要冒火星,刚开始一天只能挖两三个树坑。为了把树种活,用袋子把土背上去,将树苗扶正、培土、踩实。

来源:中国环境网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作者:安全健康教育网
全部评论
最新 | 最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