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环境治理新创新(三)
在过去的传统监管工作中,一些地方的执法力量如同“撒胡椒面”式分配,容易导致出现高风险企业查不透、低风险企业反复查的情况。而标识化管理通过数据标签精准定位监管重点,使执法资源投入与环境风险等级相匹配,实现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
动态维护要增强时效。
动态维护是标识化管理的生命力。生态环境监管的复杂性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与排污状态的动态变化,为了确保标签的时效性与准确性,要建立常态化标签维护机制,避免标识化管理沦为“一次性工程”。
要完善数据自动交叉比对功能,并设定异常阈值,一旦出现污染因子超标、治污设施停运等触发阈值的情况,就会自动标记“异常运行”标签并推送给执法人员。
同时,要推行“检查即更新”制度,执法人员每次现场检查后,要更新企业治污设施维护状态、近期信访投诉等标签。比如某化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,环境风险显著下降,经执法检查确认后,“企业环境风险级别”标签就要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等级调整。
来源:中国环境网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