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环境治理新创新(二)
在过去的传统监管工作中,一些地方的执法力量如同“撒胡椒面”式分配,容易导致出现高风险企业查不透、低风险企业反复查的情况。而标识化管理通过数据标签精准定位监管重点,使执法资源投入与环境风险等级相匹配,实现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
数据整合要多方协作。
强化标识化管理,核心在于将分散的监管要素转化为结构化的治理语言,把碎片化信息整合后实现立体化呈现,让分散的数据转化为监管坐标,如同为监管对象建立多维度“数字档案”。
一方面,通过对接排污许可管理平台、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,采集涵盖排污许可、环评、执法记录等方面的数据,做到能采集尽采集,并确保从这些平台采集的数据能够实现自动更新。
另一方面,加强跨部门数据交互,主动对接电力、水务、市场监管、税务等部门数据平台,将企业用电、用水负荷等信息转化为动态标签。不同来源、不同维度的标签越多,叠加起来匹配比对,所得到的预警结果越精准。
来源:中国环境网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