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候变化影响病毒传播

 

如同气候变化一样,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危机,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?结合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传播的联系很有必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温度、湿度等气象条件对新冠病毒传播具有直接影响,世界各国围绕该问题已有较多研究,包括在预印本网站共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。

研究发现,新冠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是5℃—11℃,最佳湿度为60%—80%。总体认为高温和高湿环境,有利于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速率。

进而,相关专家得出的结论是:环境温度、湿度肯定影响病毒的传染能力,但不是阻止病毒传播的决定性因素,依靠季节性温度的升高来抑制疫情的希望已成泡影,应更多专注于主动的疫情防控政策制订与实施。

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,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也因此受到冲击,气候谈判整体按下“暂停键”,考虑到2020年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的重要性,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气候治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
不止是新冠病毒,放眼历史,传染性疾病一直威胁人类的生存。气候变化、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协同,是新发/复发传染病的主要因素。

从长时间尺度来看,气候演变改变了媒介生物空间分布,对疾病传播产生重要影响。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例,气候变化使媒介伊蚊的适生区向西、向北扩展,未来增温情景下最多将致使接近600个县(区)的4.93亿人处于登革热高风险区。

文中图片

气候变化对疾病影响的科学研究,有两类要引起更多关注。一是气候变化使全球升温,冻土层、冰川、南北极中存在的一些病菌因为温度升高可能释放,这要防患于未然。二是气候变化引发次生灾害,如洪水+高温对健康影响也较大。

积极适应气候变化,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,这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。

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的应急管控,应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,以适应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等产生的不利影响。

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,更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疫情防控及其相关问题。未来,要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,加强公共卫生与生态学、气象学、环境科学、社会科学等多学科、跨领域的研究,将城市韧性和人群健康紧密联系,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,促进“健康中国”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。

来源:人民网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作者:安全健康教育网
全部评论
最新 | 最热